第32章 热泪盈眶(1)(2/3)
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也好了却奶奶的遗愿。陈先生随信附有翻拍的女兵照片。
黑白的照片,半身照,刘海,圆脸,一双大大的眼睛,明亮如星,透过历史的封尘,静静地注视在座的诸人。
大家的心情如杨志远昨天刚读来信的心情一样,有着无法抑制的心碎和感动。
部长说:“杨书记,我刚才真有些冒犯先辈,你说,你要我们宣传部门怎么做?”
杨志远说:“陈先生在我给写信之前,曾经给会通的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写过信,但都是查无可查。无名无姓,查找起来是有如大海捞针,我左思右想,还是觉得唯有动用媒体的影响力,发动群众,让群众提供线索,才有可能找到女兵的亲人,让女兵在今年的清明节之前回家。”
部长点头,说:“明白。”
杨志远说:“今天之所以另外将林晓培和常乐两位记者找来,就是希望你们以亲历者的角度,跟踪采访报道女兵回家的过程,让全市人民从此事里,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爱国主义教育。”
林晓培和常乐表情凝重,说保证完成任务。
杨志远走到窗前,看着窗外的香樟。说自从昨天我看到这封信以后,我一直辗转难眠,我的脑海似乎有一个声音穿越历史的时空在喊:妈妈,我想回家。
常乐心里一颤,说:“杨书记,明天的头版头条,就用这句话:妈妈,我想回家!”
杨志远点头,说:“好。”
当晚,会通电视台的头条新闻,不是书记市长出现会议的报道,而是这次特殊的寻人启事。如果说电视台的此条新闻对观众还没有多大的冲击力的话,那么当第二天一早,《会通日报》的头版用一个整版刊登了女兵的照片,素色的。照片的一旁,是杨志远连夜赶写的一首小诗:《妈妈,我想回家》
妈妈。
徐州的天空下雨了
野地里,到处都是不知名的小花
我好冷,我知道这是我最后一眼看到灿烂的春花
死,我不悔,也不怕。
可我就怕,我死了,我的灵魂找不到自己的家
妈妈
您忘了我啦?
怎么连姓名都不被人记下?
妈妈
您不要我啦?
为什么?六十多年了,您还不把我接回家
陪伴在我身边的还是这些不知名的小花
妈妈,我想回家
《会通日报》是党报,一份党报用整版在头版刊登一张照片和一首小诗,这在会通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会通的民众这天一早拿到报纸,开始并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还直纳闷,会通日报是不是搞错了,但一读完第二版首席记者常乐讲述照片的来龙去脉,会通的民众回过头来再读杨志远所写的那首小诗,一时有如电击,心里的震撼可想而知。
清明节临近,那天会通的天空很应景,老天好像也在为女兵而哭泣,纷纷扬扬,天空纷飞的都是老天的眼泪。会通的市民手拿报纸,踌躇走在纷飞的雨中,心里除了酸楚,还有自责,如果这个女兵真是我们会通走出去的儿女,六十多年了,为什么我们还不能将她的遗骸迎回故土,怎么就忍心让她的灵魂至今还在异乡漂泊,作为后人,是不是应该愧疚,我们的先人付出了这么多,为了后人的幸福,浴血沙场,把自己年轻的生命都牺牲了,可作为后人,却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连她一个小小的遗愿都不能实现,情以何堪。
杨志远的这首小诗写得简单直白,但感情真挚,配以记者常乐的通稿说明,一时感动了会通所有的民众。这天,高年纪的语文课上,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首小诗,讲述六十多年前一个与同学们一样有着花样年华的年轻人,义无反顾地投奔战场,喋血沙场的感人故事。
正是十七八岁的年龄,正处在人生的分水岭,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再苦也不会苦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娇生惯养,天生叛逆,打架斗殴逃课,通宵达旦地上网聊天打游戏,懵懵懂懂,何谈理想,何来目标?现在突然有这么一个跨越时空的同龄人如此鲜明地凸显在同学们的面前,平时在课堂上冷嘲热讽,怪话连篇,这一天都是沉默。特别是那些女孩子,本就多愁善感,一个个梨花带雨,伏在课桌上默默地抽泣。
课后,老师们都在感慨,不是孩子们不懂爱,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没有好好地去引导孩子们怎么去爱国爱家爱人,什么都在与时俱进,但教育却跟不上时代,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这些爱国主义教育,不是这个时代不需要,而是因为陈旧老套,不能让新时代的孩子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不能靠灌输,而是要引导,就该像《妈妈,我想回家》一样,于轻言细语中,去拨动孩子们心灵最温柔的部分。
一时间,一场自发的,声势浩大的寻找女兵亲人的活动在会通展开。林晓培带着电视台的摄像和《会通日报》的常乐则远赴徐州,与会通连线,共同查找女兵的线索,整个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