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封候庆丰(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因为紫气东来!”黄老先生只好给他们解释了一句。

    想再问点什么,黄老先生就先说了:“这些以后再问,现在,还是迎接圣旨要紧!”

    因黄老先生并非于家之人,更不是十八里铺的人,所以老爷子指点一番之后,就回去了学堂。

    而那群人也恰好到了大门口。

    呼呼啦啦一大群人占据了于家,或者说,守卫着于家,老村长作为村长只能带路,在大门口就停下了,他知道这个时候他进去不合适。

    不过小于举人死死地拉着他不放手:“您快跟我进去吧!”

    还有颠颠赶过来的车爷爷,隔壁的乔大娘等等,也都没放过,于良吉是这么说的:“家里没个长辈,我心里没底!”

    为了让小于举人有底,大家只好硬 着头皮往里走,索性他们是小于举人请 来的乡亲们,跟来的人并没有不放行。

    马车进了大门,停在了一边,第一辆马车上,下来一个穿着天蓝色的衣服绣有葵花团图案的人。

    此人面白无须,戴着黑色的三山帽,脚蹬黑色白底官靴,拿着一柄拂尘,手指头微翘。

    小于举人:“……!”

    他看到了什么?

    跟着后头车下来的六个人,同样都是面白无须,戴着三山帽,是纱网的那种,穿着茶鸵色乡着团花图案的衣服,脚下却是短靴。

    “总管。”其中一个一张嘴,于良吉浑身一哆嗦。

    这个时候,宇文县令跟房府尹终于过来了,尤其是宇文县令,立刻一躬身作揖:“总管大人辛苦了。”

    于良吉跟石宏大也跟着作揖,其实宇文县令这就是给他们俩光明正大的“通风报信”呢!

    来的可不是什么普通的传旨太监,来的可是一位内监,皇帝身边伺候的人啊,虽然圣太祖再如何努力,消除了明朝宦官对大蒙朝的影响,可也没能彻底取缔宦官这个畸形职业。

    索性留下遗言,不能重蹈明朝的复辙。

    这句话杀伤人巨大!

    小于举人暗道:明朝的宦官在他的那个时代也是赫赫有名,历朝历代,明代的宦官是最出名的!

    穿越前辈再厉害,也没能彻底消灭“宦官”。

    “不辛苦,咱家这是为了圣上办差,闲话少叙,哪位是小于举人呐?”这位总管太监还很和气,虽然说话的时候能听出细嗓子,但是不仔细听是听不出来的,跟正常人一样。

    “这位是下官治下的正六品武官石宏大,小于举人的结契之人。”房阳成直接拉过石宏大开始介绍,然后又指了指于良吉:“这位便是于良吉,小于举人。”

    于良吉个头不高,比这位总管太监还矮那么一点,打眼一瞅就能看出来的那种差距。

    这让总管太监很是高兴,因为平视就可以了啊,虽然还要稍微垂一下眼皮子,不过感觉良好啊!

    “小于举人啊,您可真能耐!”东北大汉里头还能有这么秀气的,真不容易啊!

    “呵呵!”于良吉不知道要怎么跟他说话了。

    “咱家姓柳,好了,请圣旨吧!”柳公公是个干脆利落的,他身后那六个太监一个都没说话,看样子是小太监,这位大太监也不废话,直接请了圣旨出来。

    一卷明黄色的圣旨,带着托儿放到了供桌上,上了三株高香,于良吉带头跪地磕头。

    以往他都是每逢年节的时候才去给坟茔磕头,这次可是给个圣旨磕头,怪别扭的,不过这个朝代虽然被穿越前辈改变了不少,可有些事情还真是没法改。

    磕 完了头,面朝东边跪着,柳公公展开圣旨,宇文县令跟房府尹立刻斜眼偷看了一下,倒吸了一口冷 气!

    小于举人的这道圣旨,用的是三品贴金轴,且圣旨两端是翻飞的金龙!

    等太监一开口,大家都明白了,为什么是绣金龙的圣旨了。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于门良吉,少以好学,游心典谟,既综七经,又精纬,钩深极奥,学富五车……。”

    这是皇帝亲自书写的圣旨!

    严格的说,皇上的旨意分两种,一种是经过大臣比如丞相,三省等等权力机构核实颁布的,这个叫圣旨,是要通发天下,记载史册的东西,尤其是小于举人这样的封候圣旨。

    而皇帝直接下发不经上述部门同意的,叫中旨,以前是可以接受可以不接受,看那个大臣的胆子了,一般都会接受的,但是这种旨意一般不会同传天下,朝廷上知道就行了,老百姓知不知道无所谓。

    这些统称也都是圣旨,除非皇帝和大臣的关系很差才会出现中旨的情况。

    例如明朝的时候,君臣关系相对很紧张,再有宦官为祸,这明旨不通过,皇帝就发中旨了!

    现在嘛,这中旨基本上都是传给后宫的妃以下女子,可惜,两代帝王都很专情,这中旨到现在,也没人见过,皇帝更没颁发过。

    一大堆说法,听的于良吉头晕目眩,幸好有原主的底子在,但是好多年不曾之乎者也过了,他有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