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范晋川心里很堵, 闷着头往回走。

    雨, 哗啦哗啦的下着。

    凤笙叹了口气,耳边还回旋着那老农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禹叔, 把他带回去。”说完, 便追了上去。

    她的脚程比范晋川慢, 等到宋家,就见门外靠墙的位置,立着范晋川所穿的斗笠和蓑衣,她松了口气, 脱下斗笠, 走进屋子。

    回到这里,就像回到另一个世界, 为了驱寒, 也是避免潮湿, 屋子里燃着一个炭盆, 在这暴雨如注的天气里, 格外能添上几分暖意。

    范晋川就坐在火盆前, 橘黄色的火光照亮了他的面孔, 有水珠凝结在他的眉头, 晶莹剔透。

    凤笙来到火盆前坐下,她的袍子下半截都湿透了, 靠近炭盆, 一阵暖意让她浑身冰寒退了些许。

    “你似乎并不吃惊。”

    她无声地叹了口气:“大人所问何事?”

    “那位老农说的话。”

    凤笙伸出手掌, 放在炭盆上空取暖。

    暗红色的佛珠从她袖中滑落而出, 在火光的照耀下,添了几分魅惑的流彩。

    “为何要惊讶?”

    范晋川默了默,声音有一股苍凉:“有时候我总会想,为何你明明小我数岁,却似乎看破世事,波澜不惊,透露着一种冷眼旁观的漠然。”

    “那是因为大人不知我经历过什么。”

    顿了下,她又道:“这世上有太多太多的不平事,我的心太小,没办法也没能力去关注别的其他事物。既然明知道无能无力,那就索性忽视它。”

    “可我做不到。”

    凤笙的声音还在持续响着:“就像之前我与你所说,此地频繁受灾,朝廷屡屡派人赈济,怎可能置之不顾。既然一直没能解决,肯定是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阻碍。”

    “什么阻碍?”

    “人,银子,官位,朝廷,社稷,江山。”

    “你说前三者,我还能相信,可朝廷社稷江山?思九州之博大,大周岂止两淮一地!”

    凤笙依旧是淡淡的:“可两淮一地的赋税,占据了天下赋税之半。大周疆域辽阔,能收上赋税的地方却极少,而边关的军费,外海的蛮夷,哪处不需要银子?”

    “你的意思是,两淮的乱象其实圣上知道,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不知道。”

    过了会儿,她又说:“也许吧。”

    “我不信!陛下励精图治,内政修明,于政务上十分勤勉,每日天不亮就起,半夜三更还在批阅奏折,他怎可能明知百姓受苦,却置之不管?”

    “既然你不信,那就算了,我一个草民,岂可置喙一国之君。”

    “从这里回去,我就上书将此地之乱象禀奏给陛下!”

    “随你。好了,我先回房休息会儿。”

    ……

    凤笙回到房中,盖上厚厚的棉被还是觉得冷。

    她感觉自己可能要病了,最后果然病了。

    她发了高热,烧得迷迷糊糊,似乎听见禹叔在叫她,又似乎听见是范晋川在跟她说话。

    她后悔了,当初就不该跟这书呆子来泰州,她的目的是为父翻案,如今却深陷泥沼,自己想做的事做不了,成天就忙着县衙这点破事。

    今天操心秋收,明天操心谁家的牲口丢了,两家不依不饶打官司。还有收粮的,水灾的,还有巡检司那边,勾庆的话太难套了,她感觉到处都是线头,却没办法从众多线头抽出一根。

    所谓的为父翻案,似乎就是个笑话。

    她还梦见自己回到幼年的时候,她爹循循善诱的教导她读书。可是读着读着,她爹突然满脸鲜血,说自己死的好惨……

    “方贤弟,方贤弟!”

    凤笙悠悠转醒,费力地睁开眼睛,看见的是范晋川愧疚的脸。

    “都是我不好,如果不是我冲动,你也不会淋雨受风寒。”

    “我没事。”

    “你昏迷了三天。”

    凤笙一愣,半撑着起来:“外面雨停了吗?”

    “停了。”

    “有没有地方受灾?”

    “有不少村庄都被淹了,但就像宋粮长说的那样,每个村都有一处高地,倒是没闹出人命。至于剩下的,只有回县衙以后才知。”范晋川精神奕奕的,笑着,拍了拍凤笙的肩膀:“贤弟看似冷漠,其实也是个心怀百姓之人,要不怎会醒来第一件事问的就是灾情?”

    凤笙错愕,失笑:“我不过是担忧自己。”

    “随贤弟怎么说。其实你吧,年纪不大,却故作一脸冷漠,为兄又怎会不知这其实都是掩饰?”

    凤笙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其实她就是很自私,她的心里只能装下给她爹翻案的事,其他的她一概没精力去想。可她又不知该怎么解释,只能默不作声。

    “那何时回去?”

    范晋川为难地看了她一眼,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